华体会体育

行业动态

“解析产业图谱 补链强链在行动”系列报道之绿色纤维篇
发布日期:2022-12-14????浏览次数:95
        (一)绿色纤维破局 构筑产业新高地
        一场从纺织工业源头掀起的绿色变革正在进行。目前,我国纤维领域正加快探索以绿色材料、清洁生产、绿色认证、循环发展等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致力于从纺织源头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 “风向标”,减少碳足迹输出,推动纺织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前缀词。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绿色纤维处在纺织工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的起点,既承担着引领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价值创造的关键作用,又承载着推动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已成立纤维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下一步将聚焦新材料,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技术迭代能力提升,打造协同型产业创新生态。
        再迎机遇期
        绿色纤维是指原料来源于生物质或可循环再生原料、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制成品弃后对环境无污染或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化学纤维。在全世界追求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绿色纤维不但被诸多品牌视为其达成100%使用可持续纺织原材料的一部分,而且被认为是能够改善产业链供应链环境绩效并减少环境影响的绿色产业。越来越多行业的青睐让绿色纤维迅速站上“风口”。
        据统计,与原生涤纶纤维相比,每生产1吨循环再利用涤纶可以替代6—8吨原生石油,可见发展绿色纤维是我国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家也积极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助力绿色纤维产业的发展。今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为纺织工业资源循环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又联合发布 《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了绿色低碳转型的任务: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一系列具体的数字目标为我国绿色纤维产业的发展明确了发力点,绿色纤维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不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桎梏也不容忽视。
        从原料端看,我国绿色纤维产业规模庞大,对于原材料需求量高,可能会面临原材料供应短缺问题。
        从标准端看,市场上原生聚酯纤维假冒再生聚酯纤维,以及再生聚酯纤维追溯链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监管标准、测试方法不统一等问题仍存在。
        绿色纤维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从全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还是从社会公众对于绿色纤维制品的接受程度看,绿色纤维产业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破局之道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绿色纤维基本形成了“纤维—纺纱—织造—服装”产业链,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处于调整 “窗口期”,给化纤产业链带来了较大影响。
        数据显示,市场上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约占91%,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因此,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也给化学纤维行业平稳运行带来一定风险。虽然近两年国内大型民营化纤企业实现了 “从原油炼化到化纤”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是全球原油市场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增加了我国纺织化纤产业原料端的不可控风险。
        如何应对化纤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挑战?杭州市临平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企业都不是一座自给自足的 ‘孤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不同步会影响全链企业正常生产,必须要加强协作。”
        提升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行业生态圈或许是破局之道。在这其中,行业协会与企业,便成为推动我国绿色纤维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6年3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启动了绿色纤维认证工作,旨在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推进我国化纤工业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和循环发展,在绿色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的跨越,更好地体现化纤工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已经有39家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认证。
        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也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合作,开展 “中国纤维零碳行动”。通过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前瞻性、持续性、有效性的工作,如搭建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等,引导我国纺织化纤行业企业摒弃传统增长模式,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与创新机制,主动探索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多个方面推动持续节能减排,最终推动行业企业实现零碳目标。
        随着我国绿色纤维工艺和设备的升级以及消费者对绿色纤维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业内对于绿色纤维的未来充满期待。有关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绿色纤维的市场蛋糕一定会持续做大。
        但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力。为此,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巡视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贺燕丽呼吁:“接下来,政府、协会、企业和相关认证机构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从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两方面,共同推动绿色纤维认证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绿色纤维的消费量,使纺织产业链更多地呈现出绿色的底色。今后,希望有更多的化纤企业,以及下道的纺纱、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参与到绿色纤维认证和绿色纤维制品认证中来。大家要携手合作,共同创造纺织行业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浪潮奔涌 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化进程待加速
        一边是服装行业需要可持续面料,一边是大量废旧塑料瓶、废旧纺织品难以在短时间内自然降解,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型 “绿色”原料,再生聚酯纤维的应用便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优解之一。
        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在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纺织集中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受健康环保意识、崇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在重视纺织品消费过程中环保性能的同时,对再生聚酯纤维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发掘。终端消费者和品牌商的青睐推动再生聚酯纤维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百万吨级别。
        产品受 “青睐” “长红”须严把质量关
        按照有关机构测算,2022年,全球人口将突破80亿,按照发达国家每年人均10千克-20千克纤维制品消耗量估算,每年要消耗掉8千万吨左右的纤维纺织品,产业链中隐藏着巨大的污染源和碳排放。而中国作为一个化纤大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比重达到70%以上,减碳任务更是刻不容缓。
        再生聚酯纤维的出现,正好化解了化纤行业面临的难题。一家化纤企业的员工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年产20万吨的再生聚酯纤维可消化掉100亿个废旧塑料瓶,可减少碳排放量约40万吨;1个塑料瓶重量20克左右,5万个塑料瓶可制成1吨再生聚酯纤维,而1吨再生PET纤维较普通PET纤维减少碳排放约2.05吨。
        “借助再生聚酯纤维制造,一部分生活废弃物可以进入循环利用渠道,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带有‘绿色基因’的再生聚酯纤维制成的纺织品也更受国外消费者欢迎,利于出口。”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凭借其优良的环保性能,再生聚酯纤维不仅受到行业的更多关注,还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不仅首次明确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还从生产端、回收端、综合利用端等方面考虑,统筹各个环节一齐发力,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为我国再生聚酯纤维产业的发展明确了路径。
        尽管再生聚酯纤维的发展有诸多利好条件,但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以回收塑料瓶制再生涤纶为例,由于原材料杂质多、均衡性差,受这方面影响,再生聚酯纤维对工艺控制的要求更高。在原料端,塑料瓶需要经过清洗、筛选、熔融、提炼等环节后,做成切片,才能进一步再生加工。而回收的塑料瓶厚薄度、抗压性都不一样,有些甚至带有泥沙、油渍等各种污染物,造成处理难度的增加,导致生产成本要比原生纤维高出不少。
        随着市场蛋糕的不断做大,更多的资本、企业涌入赛道,再生聚酯纤维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工业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原生聚酯纤维假冒再生聚酯纤维,以及再生聚酯纤维追溯链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监管标准、测试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让不少纤维企业 “备感头痛”。
        可见,加速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化进程,不仅需要纤维研发、生产企业不断攻克技术壁垒,还要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完善回收制作体系、持续规范市场秩序。
        防微杜渐 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旺盛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动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快速发展。有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再生聚酯纤维发展迅猛,下游品牌商需求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加,但再生聚酯纤维总体产能还处于爬坡阶段。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普通纤维冒充再生聚酯纤维等乱象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再生聚酯纤维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逐利而行,给原生纤维产品贴上再生聚酯纤维的标签,将其冒充再生聚酯纤维在市场上售卖。该人士透露,原生纤维贴上再生聚酯纤维的标签后,市场价格每吨便可以上升1000—2000元,有些甚至可以高达每吨6000—7000元。他举例说,原生纤维和再生聚酯纤维就像无机蔬菜和有机蔬菜,在外观上并无区别,但生产流程、工艺流程、成本投入、环保价值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长此以往,势必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的巨大隐患,严重破坏我国绿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的企业既无厂房又无设备,表面上看是倒卖再生纤维,实际上是在倒卖再生纤维的概念。”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企业造假的方式可谓费尽心思。比如洗瓶厂将洗瓶产生的标签、锡箔纸、瓶盖等非PET作为废料销售处理,虚开TC证书,给了下游以假乱真的机会;TC证书被违规企业变成 “商品”进行买卖;违规企业以部分再生纤维充当100%再生纤维,并没按照实际比例申请TC证书……
        该人士表示,从保护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必须及时遏制。“目前,这种造假行为一是打击了真正生产再生聚酯纤维企业的积极性,违背了国家建设绿水青山的政策;二是市场最开始只是存在个别作假现象,但如果任由其发展,劣币将驱逐良币,会破坏整个产业生态;三是再生聚酯纤维长丝产能90%集中在中国大陆,但是终端品牌主要是欧美品牌,执行的标准是全球回收标准 (GRS),‘以假充真’的产品虽然是小部分,但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因小失大,导致国外品牌对中国纺织品的不信任,误伤整个行业。”
        平台助力 明晰发展路径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纺织品行业是典型的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符合国家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虽然具备完整的再生聚酯纤维产业生态链,但是缺少可再生的追溯体系和可信认证体系。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可再生行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认证及协同效率,稳固提升我国可再生生态领域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成立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构建技术先进、高效协同的再生可信平台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主要有3种标准管理体系,一是全球再生标准 (GRS)。最初由荷兰CU公司建立。目前已经有多家检测标准公司参与进来,进行评审和TC证书的发放与管理,也是现在用户最多的一种管理标准。二是识别追踪标准。是由纤维厂商在再生聚酯纤维里添加自主研发的可检测物质,这种添加物质在纤维制成面料及成衣后依然可以被检测。终端品牌可以把最终产品送到纤维生产商进行相关检测,从而判断是否使用了该厂商的再生产品。三是终端客户对供应商直接进行验厂及认证,合格者会进行指定采购合作。
        有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这3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整条产业链的追溯。而且,GRS是从产品源头开始一直到最后零售品牌商的整个产销监管追溯,产品产销环节都必须拥有GRS认证才能监管确认,对我国纺织产业链上的信息安全产生了隐患。”
该人士直言,市场上原生纤维冒充再生聚酯纤维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再生聚酯纤维产品认证和监管 “两头”在外而受制于人。因此,再生聚酯纤维制品的可信、可追溯的监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今年1月,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中国再生纺织行业可信体系——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STCP)正式在线上发布。该平台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联合运营。据介绍,2022-2023年,平台将进行外部拓展与内涵延伸,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展平台服务内容,通过数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化可信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链的数据可信接入。预计到2024年,平台将赋能整个产业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展平台价值,创造效益,并且参与定制行业规则,打造出中国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赖的认证平台,维护绿色纤维、绿色纺织品市场秩序,最终将平台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认证平台。
友情链接: 东方华体会体育 华体会体育石化 招投标平台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纺织科技示范园区?????苏ICP备10030695号?技术支持:浩维网络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1417号

华体会体育(2023已更新)最新版本 - IOS/安卓通用版